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明文化 > 历史哲学

周人有二宝

时间:2018-02-22 21:32:42来源:作者:点击数:
  关于“周”这个朝代对中国历史的贡献,历史的评价是非常高的。这是个富有创造性的时代,从地缘政治和地缘文化的角度看,周的贡献有二:一是前面讲到的分封制。即将自己的血亲分封至各地,以从上至下将各边缘地区与核心地区整合为一个整体;二是重子嗣、重生育。这实际上和第一条是一体的,或者说很大程度上是为第一条服务的。这当然主要是指的贵族,不过对于普通的农民来说,同样具有指导意义。争夺的最终目的都是能够生产出农产品的土地。
  
  说到周人的生育观,有一个传说是周文王(也就是那个会算卦的老先生)有一百个儿子,封神榜里言之凿凿的说他的第一百个儿子叫雷震子,并且还有一对翅膀。封神榜当然只是一个神话故事了,文王也未必真有一百个儿子,但多子应当是肯定的。只是这么多孩子不可能是一个人生的,换句话说也就是文王有很多的妃子替他生育子嗣。
  
  相信大家自小就从评书中听说过皇帝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也相信在坐的诸位男同胞绝大多数曾经梦想过这种生活。不过周人作为这种一个茶壶配N个茶杯做法的始作俑者,真实的想法只是为了最大程度的扩充自己的子嗣(当然也会附带满足一下占有欲)。
  
  周人的这种做法对于东亚地缘文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最为直接的影响就是通过父系传播最终确立了华夏族在东亚的核心地位。这也从侧面解释了中国为什么一直很难有女性帝王的原因,仅从生理的角度来看,周文王如果有足够的配偶,是有可能完成他的百子大业的。而武则天即使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生育事业中去,也最多能够完成周文王的五分之一。按照自然法则来看,周人将传宗接代的地位提升到如此之高的地位,注定决定了东亚的古典时期是以男性为主的世界。
  
  对于最先开始分封制的周王来说,尚无可能做的非常彻底。最为彻底的方式是将自己的直系子嗣分封至势力所达的每一个角落。之所以一开始很难做到,一方面是在古典时期前期,尚未形成有效的中央集权,也就是说王室的力量并不是十分强大。还必须依靠宗亲以外的势力;另一方面则是需要有足够的,可供独挡一面的子嗣(当中央集权的制度成熟之后,这一点反倒不那么重要了)。
  
  这些都需要时间的磨合,事实上在中央集权信度确立后,帝王已经能够做到这一点了。异性封王并非不会出现,只是下场多数是悲惨的。
  
  既然一开始将自己的子嗣宗亲分封至所有地区是不现实的,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周王室最初是怎么做的。
  
  从〈西周分封诸侯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周人首先将西部族群的传统覆盖区域分封给了自己的宗亲。这些区域包括三个地理单元,即渭河平原、河洛地区、汾河谷地。
  
  
  
  对于商人在黄河以北的故地(多属现在的河北中南部地区及河南北部),以及商人在黄河以南的中原地区所拓展的领地,周人仍给予了一定空间,只是将他们集中起来,给予封国的地位,并在其周边建立与周王同姓的封国以对其进行监督。这其中最为主要的商人旧部即为“宋”(中心位置在今河南商丘),为了表示周人的大度,周王破例给予宋国“公”的级别。要知道,这一般是给周王直系子嗣的待遇。这也使得“宋”有机会在春秋时期去争夺霸主的地位,不过地理位置注定了他失败的命运。
  
  要想弄清楚周人到底分封了多少同姓及异性诸候国是非常困难的,不过我们却没有必要做到那么细。我们需要关注的仍然是那几个重点地区。
  
  在之前的部分,我们曾经分析到,周以前的历史可以说是东西两大族群的争斗史。即使是周人已经决定创造性的用自己的宗亲和族人,自上而下的改造那些边缘地区的血统和文化时,他们仍然要面对东部族群可能的反抗。
  
  因此尽管自夏以来,中原地区的地缘中心位置已经确立了,而周人也将主要的宗亲用来巩固这一核心地区,但他们仍然需要在几个“原始东夷”的边缘部属上自己嫡系力量,以达到最终融合的目的。
  
  早在炎黄部分我们就已经分析过了,原始东夷部有三个地缘中心,即辽河流域、山东丘陵、环太湖平原。经过长期的博亦,这三个地缘中心的族群成分事实上已经发生了变化。如辽河流域的原始东夷部应当已经与来自蒙古高原的原始游牧民族发生整合,而环太湖平原的原始东夷文化本身就与东南丘陵地带的“百越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不管这三个地缘中心的族群、文化变化如何,对于从黄土高原走下来的周人来说,他们无疑都是属于需要重点融合的边缘地区。这并不是说其他的地区就不存在原始东夷的势力了,事实上在整个黄淮、江淮地区基本都为所谓“夷”族势力所覆盖。不过掌握黄河中上游水力资源的周人并没有将他们视为主要的威协。而正如我们之前所分析的那样,这三个东部地缘中心是处于黄河影响区之外的地区。
  
  我们可以将上面所贴的〈西周分封诸候图〉以及〈原始华夏文明地缘结构图〉重叠起来看(在脑海中),就会发现,周人在这三个地区分封了三个重要的封国,而这三个封国都所对应的地区正好是原始东夷的三个地缘中心。
  
  这三个封国分别是燕、齐、吴。那他们分别与周王室是什么关系呢?
  
  这三个封国应该说离中原核心区都有一定的距离,特别是北边的燕国和南边的吴国。
  
  无论是对于最初的黄帝族,还是后来的夏人、周人而言,山东丘陵所在的海岱地区(泰山以东直至海滨)都是最为直接的对手,也是东部族群的地缘中心所在。因此周人需要让他们当中实力最强的人去经营这一区域。这个人大家应该很熟悉,就是封神榜中那个用直勾在渭水钓鱼的姜太公,正式的名称应该是“姜尚”(姜姓吕氏)。至于姜太公在功成名就时是否真的是一把年纪了,一直没有定论,太公更有可能是其后人的尊称,而不是他当时实际年龄的体现。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姜尚是周人入主中原时最为重要的军事家。以至于在后世,他也曾长期居于武圣的要职。当然,由于后世将“忠”“义”二字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武功之上,他的位置最终还是让位于德艺双馨的关云长了。
  
  另一个重要的信息则是在这个“姜”字上,这个姓表示这位军事家是属于炎帝族(黄帝为姬姓)。之前在炎黄部分我们已经分析过了,炎黄二族在经过一场战争之后已经实现了融合。毕竟大家本质上是同属一族了。而姜尚为自认为黄帝族后裔的周人所重用,也正说明了这种融合是成功的。
  
  不过对于重视血缘关系的周人来说,在分封时血缘的远近关系还是会放在第一位的。姜尚的封国(也就是“齐”)被封在泰山以东,也可以被理解为让这位远亲去啃那块最硬的骨头。同样的事情周王在对待出身不那么高贵的秦人身上又用了一次。
  
  再随后的历史中,一个对中国历史影响甚大的人物即将登场了,他的影响是那么的深远,以至于我们很多人做梦之后都会立即想到他,他就是“周公”。对于周公的历史作用我们后面会很快讲到,现在我们要了解的是他的封国所在地。
  
  做为周武王最为亲密的弟弟,周公的封国——“鲁”被封在了泰山的西面,一面可以与中原核心区相接,一面又可得泰山之势,可谓地缘条件得天独厚。由于和齐国都是以“泰山”为靠山,因此这两个国家的名字经常会被放在一起表示一个地理单元。所谓齐鲁之地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了。
  
  尽管这两个国家有诸多地缘上的联系,也经常被混为一谈。但实际上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别,双方还是具备了不同的气质和命运。与中原核心区的地缘关系,以及先祖的文化创造力,使得鲁国的贡献更多的是在文化事业上。左丘明(左传的作者)、孔子、鲁班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而齐国在征服海岱地区之后,完整的继承了当地的地缘优势。这一优势一为“海”,二为“岱”。前者一方面提供的是沟通的便利,并可据此而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则让齐国只需应对西面的地缘压力;后者则提供了战略屏障,并可据此向四周的华北平原渗透。这二点地缘优势使齐国最终能够成为诸候国中的最强者之一。
  
  当然,比之华北平原的其他封国,有“靠山”的齐鲁两国都比较长寿。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靠山”,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很难有好的前景。
  
  略知中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古时有“三公九卿”之说,“三公九卿”所表示的官职一直是在变化的,不过三公是行政级别最高的官员却是一直没有变化的。
  
  “三公”的概念始于西周,最初指的是三个具体的人。其中有两个已经出场了,就是封于齐的姜太公,和封于鲁的周公。
  
  另一个则在是后世名气稍小的“召公”,他的封地则在“燕”,也就是在现在的北京左近。这个燕字得名于燕山,据说是召公自己改的。
  
  从地缘的角度看,周王之所以要把三个最重要的大臣分封在燕山与泰山两个边缘地区。是因为泰山是东夷族的中心所在,由一文一武两位最有实力的宗亲去消化属于“好钢用在刀刃上”。而燕山以南插入一颗钉子一则可以切断黄河以北的东夷族(也就是商族旧部)与辽河平原的联系,并与分封于黄河北岸的姬氏封国一道,控制商族的重新作大;二则可以抵御来自辽河平原军事压力。
  
  在理论上消除了来自北面和东面的地缘压力之后,周王可以放心的经营中原核心地区了。只是尽管对于周人来说,最大的压力是来源于东、北两面,但并不表示南面就不会有压力了。由于周人在灭商中曾经得到来自黄淮、江淮二地的“夷”族的支持,因此将宗亲分封于此并不十分妥当。因此我们在《西周分封诸候图》上会发现这两两个区域是一片空白。这并不表示周人对这些曾经的盟友没有封赏,只是没有正式纳入封国体制之内罢了。
  
  不能对黄淮、江淮平原进行直接控制,并不代表周人不会想其他办法。这个时候需要周人的视野再开扩一些,跳出黄河流域,将长江流域纳入经营范围了。
  
  〈黄河、长江中下游主要平原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