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仪礼启蒙

中国古代礼仪发展与现状

时间:2018-01-06 14:34:06来源:作者:点击数:
  中国是传承千年的礼仪之邦,声教播于海外。我们的前人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灿烂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我们几乎随处可见“礼仪”这一精灵的身影。
  
  中国古代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从人类把对神、对自然力的恐惧和敬畏转向人类自身之后,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表达敬畏、祭祀的活动日益纷繁,逐步形成种种固定的模式……终于形成为礼仪规范。
  
  中国古代礼仪形成于“三皇五帝”时代,到尧舜时,已经有了成文的礼仪制度,就是“五礼”。这“五礼”指的是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和嘉礼。作为人类祖先的圣贤唐尧、虞舜、夏禹等,他们本身都是讲究礼仪的典范。
  
  传说尧年轻的时候十分敬重老年人,同辈之间,礼让三先。每次把打回的猎物平分给众人,自己拿最少的一份。有时还把那最少的一份猎物再分送给年迈体弱的老者。他的德行受到众人的称颂,所以大家都推选他为首领。
  
  虞舜讲究礼仪是历代的楷模。我国的《二十四孝图说》中第一篇《大舜耕田》,就是讲他躬耕历山,任劳任怨;供养父亲、继母和同父异母之弟的故事。
  
  尧舜时期制定的礼仪经过夏、商、周这三个奴隶制社会国家1000余年的总结、推广,日趋完善得多了。周朝前期历经文王、武王、成王三个君主,重新“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政,而民和睦,颂声兴”。周公还在朝廷设置礼官,专门掌管天下礼仪,把我国古代礼仪制度推向了较为完备的阶段。
  
  春秋时期的孔子(公元前551一前479年),他把“礼”推向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他要求所有的人都要“克己复礼”,教育他的弟子们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食”。总之,为了“礼”的需要,可以舍弃一切。为了宣扬古代礼制,他不远千里,从鲁国到西歧向老子(李耳)学礼。
  
  到了汉武帝时期,“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确立后,礼仪作为社会道德、行为标准、精神支拄,其重要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此后历朝历代都在朝廷设置掌管天下礼仪的官僚机构,如汉代的大鸿胪、尚书礼曹,魏晋时的祠部(北魏又称仪曹),隋唐以后的礼部尚书(清末改为典礼院)等。
  
  同时,礼仪学著述越来越重要。汉代把《周礼》、《仪礼》列为五经之一,是读书人的必修之课。西汉人戴圣在研究前人礼书著作基础上,编纂《礼记》一书,也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尔后,历代礼学研究者再在这些礼书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先后出现了《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礼说》、《礼记集解》、《礼记集说》、《礼书通故》、《礼书纲目》等数以千卷的礼学著作,成为中国历史文化中一门重要学科,对人类文明进步起着特有的作用。
  
  之后,随着各个朝代的更迭,人们对于礼仪的研究却从来没有终止过,在结合古人流传下来的礼仪典藏的基础上,不断研究发展总结出适用于本朝的礼教制度,形成独有的中国古代礼仪文化。
  
  中国礼仪现状
  
  谈到古代礼仪,可能很多人认为这是过时的、落后的东西。态度最激烈的是“文革”时期的江青等人,他们诬蔑孔子是搞复辟的祖师爷,说孔子“克己复礼”就是要复辟奴隶制。
  
  现代人们怀疑中国古代礼教是否还有现代价值。有人认为,当今的时代已经与先秦、两汉时期在社会面貌和生活方式上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古代的礼仪对我们已经毫无用处。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是万世一贯的,而只能与时俱变,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优秀文化的因子,往往历久弥新,长久地存活在历史的长河中,持续地影响着民族的精神和面貌。
  
  然而,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人类社会终将进入一个人人讲信修睦、彼此谦敬礼让的文明时代。因此,我们要在加快科技文明建设的同时,如何重建符合时代要求的礼仪规范,已经提上议事日程。我国传统的礼仪文明,是宝贵的思想资源,正可以为我们提供重要的借鉴。